課程地圖  
  課程大綱
回上一層
 
  世 新 大 學一一二學年度第二學期 課程大綱 Course Description Second 2024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質化研究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課程簡碼
Course No.
GNDR-519-01-M1  
  開課系級
Dept
性別碩士班
學分數
Credit(s)
3 時數
Hour(s)
3  
  選別
Required or Elective
7-選修 開課別
Duration
半年 第一學期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陳明莉  
  扣考規定
Attendance Policy
不執行扣考
     Attendance not compulsory
 
  中文課程概要
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講授質化研究的理論、策略、方法與技術,內容包括質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質化研究的設計、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等。課程安排除了課堂上理論或方法的教學外, 並包括教室內外實際操作練習,讓學生能對質化研究有整體性的理解,並且能實際運用在研究上。  
  英文課程概要
English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s intend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principles, strategies, methods and basic skills needed to do qualitative research. It covers fundamental concepts with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clud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roughout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read, discuss and practice some of the main methods used by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in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Students will have an integral understanding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will be equipped to apply research skills on their academic projects.  
  基本核心能力 /
系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y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說明
性別平等意識與知能 認同性別平等之價值,瞭解性別不平等之現象及其成因,並具有協助改善現況之意識、知識與能力。
性別研究之學術知能 1. 理解性別研究的領域範疇與發展歷程。 2. 熟悉性別研究之理論與流派,並應用於性別相關議題及社會現象之分析與批判。 3. 嫻熟社會科學研究的概念與過程,並能確實理解與運用各種研究方法。
性別平等在地實踐知能 1. 瞭解臺灣婦女運動歷史發展、演變脈絡,與辨識在地性別議題。 2. 關懷在地社會發展,並主動參與性別論述與政策形成。
性別研究國際視野與知能 1. 培養國際宏觀視野 2. 應用跨國性別研究知識 3. 瞭解在地社會與跨國性別研究的比較 4. 提升臺灣性別研究知識於國際學術界的位置
性別主流化之應用與倡議 1. 瞭解性別主流化的相關概念及與應用策略 2. 認同性別主流化之目標與價值 3. 倡議與推動性別主流化之意願與知能
『註:該課程之核心能力以紅色表示.』
 
   
  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本課程旨在講授質化研究的理論、策略、方法與技術,內容包括質化研究的理論基礎、質化研究的設計、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等。課程安排除了課堂上理論或方法的教學外,並包括教室內外實際操作練習,讓學生能對質化研究有整體性的理解,並且能實際運用在日後的研究上。  
  授課方式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課堂講授、文獻閱讀與討論、案例討論與分析、練習作業、期末作業  
  成績評定
Grading
各主題引言/提問(10%)、平時作業(20%)、出席與課堂參與 (25%)、學期報告 (45%)  
  參考書目
Textbooks and References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蕭瑞麟(2017)。《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4版)》。台北:五南。
Robert K. Yin著、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台北:五南。
王增勇等(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Strauss, Anselm and Corbin, Juliet著、徐宗國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顏志龍(2021)。《傻瓜也會寫論文(量化+質化增訂版)社會科學學位論文寫作指南》。台北:五南。
畢恆達 (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Uwe Flick著、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台北:韋伯文化。
Rosaline Barbour著、張可婷譯(2010)。《焦點團體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
Creswell, J. W. (201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Sage publications.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2017).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Silverman, D. (2006).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3rd ed.). SAGE Publications.
Braun, V., & Clarke, V. (2006).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2), 77–101. https://doi.org/10.1191/1478088706qp063oa
Lofland, J., & Lofland, L. H. (2017).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Bobby Harreveld, Mike Danaher, Celeste Lawson, Bruce Allen Knight and Gillian Busch (eds.) (2016). Constructing Methodology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ing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s. London, New York and Shanghai: Palgrave Macmilla.
Berg, Bruce Lawrence and Lune, Howard (201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8th Edition. London, New York: Pearson.
 
  週次
Week
進 度 內 容
Syllabus
 
  1(2/18~2/24) 課程導論:什麼是質性研究?  
  2(2/25~3/02) 質性研究的抽樣策略  
  3(3/03~3/09) 期末報告研究主題之初步討論  
  4(3/10~3/16) 資料蒐集方法:觀察法及其技巧 (一)  
  5(3/17~3/23) 資料蒐集方法:觀察法及其技巧 (二)  
  6(3/24~3/30) 資料蒐集方法:訪談法及其技巧 (一)  
  7(3/31~4/06) 世新週停課  
  8(4/07~4/13) 資料蒐集方法:訪談法及其技巧 (二)  
  9(4/14~4/20) 資料蒐集方法:觀察練習作業檢討(一)  
  10(4/21~4/27) 資料蒐集方法:觀察練習作業檢討(二)  
  11(4/28~5/04) 資料蒐集方法:訪談練習作業檢討(一)  
  12(5/05~5/11) 資料蒐集方法:訪談練習作業檢討(二)  
  13(5/12~5/18) 資料蒐集方法:焦點團體法  
  14(5/19~5/25) 資料分析:資料的整理、歸類和分析  
  15(5/26~6/01) 資料分析:紥根理論與理論建構  
  16(6/02~6/08) 質性研究分析作業檢討  
  17(6/09~6/15) 論文期末報告  
  18(6/16~6/22) 補充教學  
  19  
  20  
 
回上一層
 
   
世新大學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電話:(02)2236-8225  傳真:(02)2236-6426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 Shih Hs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