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地圖  
  課程大綱
回上一層
 
  世 新 大 學一一一學年度第一學期 課程大綱 Course Description First 2022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新媒體與性別社會運動
New Media and Gender Movement
課程簡碼
Course No.
GNDR-577-01-M1  
  開課系級
Dept
性別碩士班
學分數
Credit(s)
3 時數
Hour(s)
3  
  選別
Required or Elective
7-選修 開課別
Duration
半年 第一學期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伍維婷  
  扣考規定
Attendance Policy
不執行扣考
     Attendance not compulsory
 
  中文課程概要
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
社群媒體的出現,已經改變過去社會運動較為傳統的動員方式,更改變了社會運動過去的宣傳以及公眾教育的形式。在多元的社會運動當中,本堂課將以中國以及台灣的性別運動為主要分析討論對象。原因有二,第一,台灣與中國的性別運動相較於其他的社會運動領域,有明顯年輕世代的參與。第二,性別運動近年在社群媒體上,運用不同於以往的公眾教育模式。  
  英文課程概要
English Course Description
(英文)The emergence of social media has changed the mobilization of social movements. Furthermore, it has transformed the way of public education of social movements. The gender movements in China and Taiwan will be the analysis foci of this course. There are two reasons of this design. First, comparing to other social movements, gender movement demonstrates on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an active young generation emerges. Secondly, gender groups have applied vivid strategies in using social media as a platform for public education.  
  基本核心能力 /
系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y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說明
性別平等意識與知能 認同性別平等之價值,瞭解性別不平等之現象及其成因,並具有協助改善現況之意識、知識與能力。
性別研究之學術知能 1. 理解性別研究的領域範疇與發展歷程。 2. 熟悉性別研究之理論與流派,並應用於性別相關議題及社會現象之分析與批判。 3. 嫻熟社會科學研究的概念與過程,並能確實理解與運用各種研究方法。
性別平等在地實踐知能 1. 瞭解臺灣婦女運動歷史發展、演變脈絡,與辨識在地性別議題。 2. 關懷在地社會發展,並主動參與性別論述與政策形成。
性別研究國際視野與知能 1. 培養國際宏觀視野 2. 應用跨國性別研究知識 3. 瞭解在地社會與跨國性別研究的比較 4. 提升臺灣性別研究知識於國際學術界的位置
性別主流化之應用與倡議 1. 瞭解性別主流化的相關概念及與應用策略 2. 認同性別主流化之目標與價值 3. 倡議與推動性別主流化之意願與知能
『註:該課程之核心能力以紅色表示.』
 
   
  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社群媒體的出現,已經改變過去社會運動較為傳統的動員方式,更改變了社會運動過去的宣傳以及公眾教育的形式。在多元的社會運動當中,本堂課將以中國以及台灣的性別運動為主要分析討論對象。原因有二,第一,台灣與中國的性別運動相較於其他的社會運動領域,有明顯年輕世代的參與。第二,性別運動近年在社群媒體上,運用不同於以往的公眾教育模式。  
  授課方式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討論式講課  
  成績評定
Grading
1. 課堂準備與參與討論(佔10%):指定閱讀內容並不多,目的是要求同學確定讀完,並經過自己的思考。請於上課前閱讀完所有指定的文章,並積極參與討論。修課的同學須輪流負責準備報告大綱與討論問題。請於上課前一天下午兩點前email 給所有的同學。
2. 閱讀心得感想 (佔20%):選擇其中五個星期的讀本撰寫心得並提問,請在前一天17:00以前寄給所有同學。
3. 期中訪談報告(佔30%):希望同學可以2-3人一組訪談台灣的社會團體,以倡議型團體為主,可以是任何一個領域,例如:多元性別、婦女、勞工、環保、教改、司改、動保等。訪談主題有三:第一、組織主要的倡議方式有哪幾種?與國家交手的經驗如何?第二、倡議行動中如何使用新媒體?動員?維持運動能量?第三、新媒體如何改變過去習慣使用的倡議手法?
4. 期末報告(佔40%):形式上是一份小型研究報告,以某個台灣社會運動的現象為研究主題,內容方向將於課堂上詳細說明。字數以不超過八千字為原則。
 
  參考書目
Textbooks and References
請見每週課程內容  
  週次
Week
進 度 內 容
Syllabus
 
  1(9/11~9/17) 課程說明,新媒體如何改變社會運動?  
  2(9/18~9/24) Doug McAdam, Sidney Tarrow, and Charles Tilly, “R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in Dynamics of Conten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3-37.  
  3(9/25~10/01) Doug McAdam, Sidney Tarrow, and Charles Tilly, “R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in Dynamics of Conten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93-226.  
  4(10/02~10/08) 社群媒體與公民運動:大衛.格雷伯,2014,「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p.72-137  
  5(10/09~10/15) 李立峯,網絡媒體和連結型行動的力量與挑戰: 以 2014 香港雨傘運動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第 6 卷 第 1 期.頁 11-44.2016 年 1 月  
  6(10/16~10/22) 鄭陸霖、林鶴玲,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 台灣社會運動網站的聯網分析,台灣社會學第二期,頁55-96 , 年 月出版。  
  7(10/23~10/29) 曾金燕,中國女權:公民知識份子的誕生,Ch1&Ch8,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  
  8(10/30~11/05) 期中報告  
  9(11/06~11/12) 期中報告  
  10(11/13~11/19) Manuel Catells, Network of Outrage and Hope: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Internet Age, 2015. Ch1  
  11(11/20~11/26) Victoria Carty,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Technology, 2018. Ch1  
  12(11/27~12/03) Rebecca Kay LeFebvre and Crystal Armstrong,Grievance-based social movement mobilization in the #Ferguson Twitter stormnew ,media & society 2018, Vol. 20(1) 8–28  
  13(12/04~12/10) 新媒體如何影響中國#me too運動?中國米兔誌  
  14(12/11~12/17) 女人迷的出現如何影響台灣性別運動  
  15(12/18~12/24) Wanning Sun,Subaltern China: Rural Migrants, Media, and Cultural Practices,2014,Ch1.  
  16(12/25~12/31) 陳婉琪、張恒豪、黃樹仁,網絡社會運動時代的來臨?太陽花運動參與者的人際連帶與社群媒體因素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八卷第四期(105/12), pp. 467–501  
  17(1/01~1/07) 劉時君、蘇蘅,政治抗議事件中媒體的創新使用與實踐:以太陽花運動為例,資訊社會研究 33 (2017) 147-188  
  18(1/08~1/14) 期末報告討論  
  19  
  20  
 
回上一層
 
   
世新大學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電話:(02)2236-8225  傳真:(02)2236-6426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 Shih Hsin University